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10月2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那些农民、丰收与诗意》的报道。
今年的谷粒长得结实饱满。
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后山坡间,有300余亩稻田。35岁的刘娟在田间捧起稻穗。10年前,她从深圳一家电子厂辞工返乡流转土地种粮,如今已是远近知名的种粮大户。那金灿灿的稻谷在阳光下摇曳,好一片绝美的画意诗情。
田园上耕耘诗行
“刚回来流转土地那会,我们什么都不懂,踩了很多坑。好在人年轻,我们不懂就问,到处去学,现在总算是熬过来了!”刘娟笑着说,今年预计每亩可收1300斤稻谷,又是一个丰收年。
前些天,四川降了一场雷暴雨,有的稻谷被风雨吹倒。刘娟家里的稻子却“腰杆挺直”,齐刷刷“手挽手”地稳稳站在田里。“我选的抗倒伏良种,稻秆强壮。”刘娟说。
这里是名副其实的“制种之乡”。德阳农业全力打造“罗江良种”,全区制种面积达5.2万亩,年产种子900万公斤,可满足400万亩水稻、2200万亩油菜用种需求,全国油菜用种每5粒就有1粒产自罗江,在长江流域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。
“诞降嘉种,维秬维秠,维穈维芑。”早在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一诗中,就强调过稻谷良种的重要性——“实方实苞,实种实褎,实发实秀,实坚实好,实颖实栗……”
意思是,那大片的稻谷啊,实打实的整齐丰茂,实打实的种苗挺拔,实打实的舒长华美,实打实的坚挺饱满,实打实的长穗密多……
刘娟告诉记者,这些美,只能步入田间才能真切感受。
当开动插秧机,插下那一行行整齐的嫩绿秧苗,她能感受到美;当无人机植保作业,旋风在稻田荡起深绿的涟漪,她能感受到美;想到收割机将进场,收获那一地金黄时,她能感受到美——丰收总是能带来一切美好。
9月23日,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活动在德阳罗江举办。刘娟等粮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——
“一定是九月的风,才能命令收割机
一遍又一遍扯着大嗓门
指挥柿子、石榴,在房前屋后挂满吉庆的灯笼
指挥白白胖胖的花生、大豆
去晒场上享受阳光……”
丰收节上,刘娟的朋友,罗江县鄢家镇农民女诗人黄燕,将自己新作读给刘娟听,刘娟听罢说:“这一行行农田就是诗啊!”
诗句里采撷日常
出生于1971年的黄燕,家里的田已流转出去,自己留着一亩多的柑橘和柚子,等到快过年时摘收,给家人和邻家孩子解馋。
她主业是在鄢家老街上摆摊,售卖种子和农资。适逢赶集,清早6点天刚亮,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早早背着挑着来到老街,玉米和花生收获后,他们买一些菜种回去种下。
“这个白菜长得快,一个多月就可以收。这个萝卜种出来很甜,到过年时拔出来炖猪肉,全家人吃团年萝卜,气氛最合适。”黄燕耐心地给围住摊位的大姐和婆婆们介绍。
“我拿两包回去种。”一名大姐比较了一下,选好了菜种。勤劳的女主人,懂得让土地适当休息,但不会让土地闲得太久。
朋友圈里,黄燕昵称是“燕子”。轻盈的昵称下,却有着气势雄浑的签名——“壁立万韧,无欲则刚”。这让人想起她的另一个身份——小有名气的农民诗人。
黄燕中学毕业后就在家务农,她从读书时就喜欢琼瑶、汪国真的作品,常常拿一个笔记本,兴之所至就写几笔。有了微信后,她就在朋友圈里发自己创作的诗。
“丰收之后的农民,更需要情绪价值。”黄燕说,自己是一个农民,不能仅仅是锅碗瓢盆老公儿子,还需要有寄放心灵的空间。诗歌具有悲悯的力量,让人能够感悟自身,超越自身。
她偶尔采撷生活中的瞬间——
“今晚,低悬于头顶的月亮多慈祥啊;像极了一脸宠溺的母亲,轻轻安抚怀中的婴孩”
她偶尔释放心中的汹涌——
“给自己安装上钢筋铁骨,为自己打造
一副无坚不摧的躯壳,扛起日子”
“读你的诗,能读到一种侠客气。”黄燕的朋友、家中开诊所的农民诗人邵雪浪说,常读诗,常写诗,和顾客的关系都会变好,因为“诗句有超越寻常的广阔,有发人深省的深刻”。
诗社里集结农人
邵雪浪原名翠兰,读中学时全校有三四个翠兰,她不太乐意。当读到苏轼的“乱石穿空、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时,她眼前仿佛劈出一道闪光,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“雪浪”。她对一切都充满着兴趣,似乎也有着苏轼一样的旷达,写完诗就不管不顾地往朋友圈发。
有一天她突发奇想,把自己的诗提交给DeepSeek,然后让人工智能来检查。“没想到说我80%都是AI创作,这可把我气坏了。”她一边说,一边哈哈大笑。
在罗江,雪浪和黄燕并不孤独。这里有一个“云峰诗社”,现有成员60余人,均为本土的学生、农民、老师、基层干部等,编印定期的刊物,形成了一定的文学影响。
诗社骨干杨俊富写道——
“那年,我家缺粮
父亲把它开垦出来
种上小麦,它就是麦地
栽上果树,它就是果园
在我心里,它是捡来的
它没有地位
我也从没重视过
以至于,又被我撂荒
去年,我把母亲种进去
它就成了一座坟
一下子,它长高了,揪住了我的心”
杨俊富年轻时外出务工,在粮站工地上挑沙搬砖,每天工钱1.2元。打工闲暇,他喜欢看书,或者趴在工棚木板上偷偷写诗。1986年,他的一首小诗《种田的人》被德阳当地电台选中,在早晚文化节目中连播了一周。这鼓励他在诗文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,和他写诗唱和的乡友越来越多,乡间的诗风开始兴起。
“罗江农村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,今天我们农民的粮食丰收了,更需要精神也丰收。”杨俊富介绍,云峰诗社成立于1948年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民诗社之一,现存有当时手抄诗集《云峰诗草》200余首。2007年云峰诗社在党和政府引导下正式复社开展活动,渐渐将这里农民心中的诗意释放。
读他们的诗,能强烈感受到他们对土地那真挚的感情。带着泥土的芬芳,诗社成员作品已陆续在国内两百余家报刊杂志发表,涌现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名,省作家协会会员3名,市、区作协会员20余名。星星诗刊杂志社以《乡间的诗已长大》为题,郑重向社会推介,并为他们授牌“星星诗刊杂志社诗歌创作基地”。
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罗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领跑四川省,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已突破40万元。这些写诗的农民,无疑是罗江乡村文化振兴的特色之一。
“我喜欢听他们写的诗,让我的孩子也多报名参加诗社的活动。”刘娟说,当代的农民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。左手能驾驭现代农机股票配资平台网址,右手能书写生活与诗意,这一片田园才能更有魅力,更加充盈着希望。
金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